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商兑录二树上长的还是树关于卡夫卡的中国长城(9)

来源:城建档案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杨 遥:想象的力量和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卡夫卡通过层层分析,让人们相信长城建筑方法没问题时,却提出这可能是领导者心血来潮,后半部分考证皇权

杨 遥:想象的力量和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卡夫卡通过层层分析,让人们相信长城建筑方法没问题时,却提出这可能是领导者心血来潮,后半部分考证皇权,让人相信皇权的威严时,居然又提出皇帝可能不存在。他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一棵树,什么都有,都做得像真的一样。

鲁太光:对事物本质的洞察?那么,卡夫卡的洞察是什么呢?还有,如此强调想象的力量,是不是太简单、太没有说服力了?

杨 遥:卡夫卡洞察到人生本来就没有路,有的只是彷徨。如克尔凯郭尔警告的那样:“个人不能帮助也不能挽救时代,他只能表现它的失落。”卡夫卡通过想象描绘了社会的失序、官僚的禁锢、人的异化等。这正是卡夫卡不同寻常的地方。寻常作者层层铺垫是为了最后那个结果,让水到渠成。卡夫卡层层铺垫却是要颠覆,让河水倒流。我想他是看清了事物的本质,知道真正的结果是什么,然后步步经营。或者说,事情的本源是相同的,不会因为时间有多大改变。卡夫卡想透了,所以在表达这些东西的时候,不断停下来审视自己。他从自己心灵深处,看到全人类的样子。

鲁太光:我记得看过李陀老师一篇文章,讲他是怎样接受、认识卡夫卡的。他说开始的时候虽然自己也认为卡夫卡的出现有其现实原因,但由于知识和见识的匮乏,对这种现实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对卡夫卡的认识也就相对不全面,或者说,文学的、想象的、技术的卡夫卡,远远超过了历史的、现实的、生活的卡夫卡。有一次他去布拉格旅游,被小偷窃了钱物,幸好把小偷抓了个正着。他本以为人赃俱获,案子可以很快了结。出人意料的是,他们一到警察局,发现那里像闹哄哄的菜市场,就像一座迷宫。好容易找到了管事的警察,警察发现小偷不会说捷语,称法律对此有规定,警察无权审问,只能放人,其他事以后再说。警察放走施害者却不放走受害者,称法律对此另有规定,他们作为报案人必须留下来做笔录。笔录和身份验证好歹都做完了,他们离开时却无法物归原主。警察说,钱物是你们的,你们有权领走,但法律规定,警察只管抓人办案,无权退还财物。——这事由另一个部门管,你们得去找他们。可怜李陀老师,在布拉格停留时间有限,哪经得起“菜市场/迷宫”里的这么多折腾?其实这事还没完。他后来总算找到了那个摊点,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方告诉他们,你们找对了地方,但你们得明白,物与钱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的,据法律规定,他们今天只能领走物品。至于钱,对不起,你们下一次……李陀差一点晕了过去,他的结论是:“你到了布拉格,就会明白卡夫卡了,就明白什么是荒诞了。”为什么这么说?李陀老师认为,因为捷克是个管制严苛的国家,不幸经过历史上奥、匈、德等多个外来帝国占领当局以后,旧法杂糅新法,法律体系变得既繁复又古怪,闹出很多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随便录上一二,大概都可成为卡夫卡和克里玛笔下的荒诞,或是哈谢克《好兵帅克》里的滑稽。他进一步总结说: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捷克作家不也就是实话实说吗?

杨 遥:李陀老师在布拉格的经历当然很好地验证了卡夫卡的小说。而且还可以加上卡夫卡的犹太人身份,却用德语写作。

鲁太光:你刚才还有一句话说得好:“我想他是看清了事物的本质,知道真正的结果是什么,然后步步经营。”可卡夫卡是怎样看清事物本质的?他固然是天才,可就算是天才,也得有个成长过程吧?

杨 遥:读卡夫卡的传记,他的一生是痛苦的一生,懦弱的一生;他脆弱、敏感、体弱,但真诚、勤奋。而且卡夫卡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在世时没人认可,其实,他刚出道就受到当时一些名人的认可,也得到朋友们极高的赞赏。他的作品可以单篇出版。

鲁太光:我们又碰到一起了,我也正想提卡夫卡的传记。虽然碰到一起了,可我突然发现我俩的隔阂很奇怪,一会儿好像只差一层窗户纸,一会儿又好像隔着长城似的,距离还是很大。或者说,我们看待作家作品——延伸一下就是现实——的方式还是很不一样的。

杨 遥:说实话,读他的传记,有时候挺羡慕他的。

鲁太光:羡慕他?那也只是纸上的羡慕吧!如果真处于他的境地中,我们不知道自己何以自处吧?那可是一个把人变成甲虫的环境/时代啊。之所以这么说,我还是想强调现实处境对形成卡夫卡文学的重要意义。他好像什么都是,可又好像什么都不是:他既是犹太人,好像又不是犹太人;他努力融入德国,可越努力越失望;他连儿子、丈夫都做不成,连家人都做不成……所以他的生活就是一种“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状态。我觉得,这种状态,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塑造了他。


文章来源:《城建档案》 网址: http://www.cjdazz.cn/qikandaodu/2021/0413/764.html



上一篇:加强城建行业文化建设提高职工队伍综合素质
下一篇: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

城建档案投稿 | 城建档案编辑部| 城建档案版面费 | 城建档案论文发表 | 城建档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城建档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