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解析城建档案知识集成服务模式

来源:城建档案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城市的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音频、视频等基于所有载体而存在的相关材料,即为城建档案。其作

在城市的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音频、视频等基于所有载体而存在的相关材料,即为城建档案。其作用在于,整体协调城市建设,使城市功能更加全面,期盼城市居民获得全新的生活体验。在物联网通信模式下,城建档案的知识需要高度集成化,终极目标是为不同需求的服务对象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一、城建档案知识集成服务模式的作用简析

(一)城市发展与管理。城市并非凭空出现,其从无到有的过程中,耗费了数代甚至数十代城市建设者和城市居民的心血。但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较为原始的构建思路、技术工艺必然被逐渐淘汰,而城市文明究竟按照何种形式予以保留,已经成为现代人必须仔细考虑的问题。在岁月变迁的过程中,如何正确看待并处理古今城市之间的关系,是无法绕过的重点问题。如古代城市的“老城墙”,虽然见证了历史朝代的兴衰,足可称之为“文明瑰宝”,但时至今日,其使用寿命和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尽管得到了修缮,但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徒有其表”,无法再现历史原貌,故如何处理一直存在争议。

(二)政府部门的决策管理与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现代科学文明及管理制度的优越性在于,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如实记录,逐渐形成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以及必要条件,经过一定时间后,必然成为国家的宝贵财富。如人们对古城墙的“执念”本质上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缺乏实物的情况下,外部文明不予承认;其二,很多人的潜意识中,如果实物不存,则“历史记忆”将会逐渐减弱,最终导致文明断档。面对此种情况,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将一些已经进入“风烛残年”的“远古建筑”,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予以记录,并将“残檐断壁”保存在博物馆内,如此一来,无论经历多少年,相关信息依然留存,而随着3D技术、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观看“影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朴的气息。若要实现上述需求,必须形成完善的城建档案知识集成服务模式,充分收集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从而为具备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使多种城市建设的文化“有迹可循”。比如西安市留存至今的古代城墙,已经成为地区文化的象征。在充分保留其历史面貌的同时,如何与现代城市整体设计规划相契合,政府部门需要充分运用城建档案,找到可行性方案。

二、城建档案知识集成服务模式构建存在的问题

以现代智能化视角看待城建档案知识集成服务模式构建过程,笔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与城建档案有关的知识组织构成不甚合理,相关数据的管理与应用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一个城市的老城区改造与新城区规划建设过程中,采用的标准必然有所区分。相比之下,新城区建设稍显简单,在确定总投资的前提下,多项工程均可以按照工程量清单造价模式,对使用的技术、设备、材料、人力资源支出等“明码标价”,结合BIM虚拟模型技术,短时间内即可得出城区建造完毕时的整体形象。对其中所有知识信息予以收集并归档处理后,即可形成较为完整的档案。但老城区改造面临更大的“成本计算”问题,即城市的外在形象与内部循环功能“孰先孰后”。如果大刀阔斧地改革,内外共同提升,不仅短时间内无法取得进展,还会影响大量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如果采用“拖延”的方式,始终纠结于表层问题,则城建档案收集的有关数据必然无法延伸。无论是用户对于城建档案特定数据的需求,还是城市居民对现代智能化生活的要求,都会受到极大制约。

第二,城建档案知识组织构成不合理,直接导致服务渠道狭窄,使用户与城市整体的“对接”出现问题。自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等设备普及以后,基于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搜索目标信息。但此种“方便”的模式并未体现在城建档案知识服务体系中。比如江苏省某市人民政府委托国家地震局开展“地震预测预防与对策”编制项目。总体来说,该项目从设计规划开始,到实际编制过程,再到最后的项目结算审核,总计从该市城建档案馆调阅273个工程档案共1268卷;期间拍摄的工程竣工图纸超过2万张,前后耗时近4个月。尽管编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辛苦,但由于管理机制、档案调集过程存在缺陷,导致原计划耗时数天的档案查阅时间增加至数十天,大幅度降低了工作效率。故构建合理的城建档案管理服务体系尤为必要。


文章来源:《城建档案》 网址: http://www.cjdazz.cn/qikandaodu/2021/0710/1135.html



上一篇:城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下一篇:大数据时代城建档案编研工作探析

城建档案投稿 | 城建档案编辑部| 城建档案版面费 | 城建档案论文发表 | 城建档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城建档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