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傣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建档保护研究

来源:城建档案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傣族剪纸建档保护的意义 2006年5月,傣族剪纸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列入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8月,随着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1 傣族剪纸建档保护的意义

2006年5月,傣族剪纸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列入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8月,随着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傣族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子项目也随之入选。傣族剪纸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其最早形式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发展,形成完善的剪纸并广泛用于祭祀、喜庆及家居装饰等方面。傣族剪纸不像汉族剪纸那样秀丽精细,它的线条连续穿插变化,匀称流畅,粗犷有力。傣族剪纸构图丰满,内容多取材于自然界,有奇兽异鸟、亭台楼阁和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傣族剪纸的主题突出,整体效果既不琐碎也不呆板,给人生动的感觉。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傣族剪纸面临困境。一方面,由于傣族剪纸还处于艺术品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市场化和产业化,经济效益低,也未能激发人们对傣族剪纸的热情参与。[1]另一方面,由于剪纸艺人收入不稳定,大多数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行业,现在傣族剪纸传承人寥寥无几,而且年事已高。因此这一民族特色艺术急需抢救和保护。

1.1 保护傣族剪纸

在傣族剪纸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有许多优秀的剪纸作品没有被保存下来,如今只能通过文字、录音、视频等方式来寻找前辈留在剪刀中的独特韵味,这对于极具民族特色的傣族剪纸来说是一大遗憾。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云南省芒市的思华章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剪纸这一技艺是需要传承人口传心授才得以延续下来的,但由于技艺难度大,消耗时间长,收入微薄,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因此在思华章老人去世后,傣族剪纸这一非遗项目可能面临“人走技绝”的困境。

为了保护傣族剪纸,应该对傣族剪纸和传承人进行建档保护。国家在政策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七条中规定:“(申报项目)建档: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2]2006年12月,文化部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当履行全面收集该项目的实物、资料,并登记、整理、建档的职责。”[3]

1.2 发掘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傣家风情,小巧精美,便于携带,应将其应用到文化创意和日常生活中,发掘其经济价值。比如同样作为非遗之一的潍坊风筝,就将风筝制作成小型的工艺品,应用于家居装饰中。傣族剪纸同样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推入市场,与市场接轨,促进商品化,推动产业化,打造民族品牌。

芒市文体局局长杨黎蓉说:“以傣族剪纸为例,作为政府部门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地保护与抢救,除了挖掘和整理现有的资料和民间传承人外,还每年在各傣族村寨中开展傣族剪纸培训班,目的就是让傣族剪纸更好地传承下去。”2017年8月3日,傣族剪纸传承培训班在邵梅罕傣族剪纸艺术馆开班,培训班的开设,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剪纸艺术中去发掘剪纸的魅力与意义。

傣族剪纸的发掘,既有利于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又有利于促进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

2 傣族剪纸建档保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档案保护意识

由于非遗相关保护法颁布的比较晚,民众普遍缺乏对非遗保护的意识。有些单位或个人,只重视非遗项目的申报,轻视对非遗档案和传承人档案的保护。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372项,但80%以上的非遗没有档案。云南省档案局自2015年1月启动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档案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其中关于反映傣族生产、生活、习俗、文化等的文书、图书、照片、音像、实物档案与傣族名人档案共计2379件,其中关于傣族剪纸的档案却寥寥无几。2011年6月,全国人大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强调“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4]

2.2 档案分布广泛,档案材料散落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少数民族不重视对自身文化资源的收集建档,导致缺乏档案资料,无据可依。然而存留下来的档案资料,由于传承年代久远,来源广泛,导致档案数量少,缺乏系统性,无法达到非遗保护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的要求。


文章来源:《城建档案》 网址: http://www.cjdazz.cn/qikandaodu/2020/0729/414.html



上一篇:探究怎样做好城建档案接收工作
下一篇:档案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

城建档案投稿 | 城建档案编辑部| 城建档案版面费 | 城建档案论文发表 | 城建档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城建档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